十九大报告:未来农地产权改革方向将这样定调,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土地产权改革”入十九大报告,总字数是303字,相较于十八大报告的土地制度改革,这次更聚焦在产权方面,其中76字是关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1个“巩固”和2个“完善”定调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需指出的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比“三权”分置制度前面的动词多了1个“巩固”,这暗示着,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已经得到认可,但需要不断探索,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较为完善。
承包权的“三权”分置制度是指,农村承包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营制度,在《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出台前,农村承包地只有所有权和承包权,其中土地所有权归属村集体所有,承包权归属承包土地的村集体成员,“三权”分置制度,增加了承包地的经营权,而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前提,是农地入市的关键。
由于中国农村、农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例如广西农村和广东省农村的经济水平差距,某种程度上,经济水平会制约“三权分置”制度执行,那么未来如何从细节上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比如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背后的经济利益分配制度是关键。例如,某村以民宿为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所产生的经济利润村集体、承包户和经营者如何协调;在执行承包权的“三权”分置制度如何完善;经营权如何抵押;如何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三条底线”等等。
两个“完善”定调了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二、对于农民较为关心的承包权的“三权”分置制度,会不会造成现阶段农民进城落户后农村的承包地不能续期等问题,报告给予了明确的答案,“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农民在外出务工但没有稳定收入的前提下,耕地是他们最后的生存保障,农民可以续期承包土地,更通俗地说,即确保了农民进城务工没有后顾之忧。这一点报告给予出了明确信息,这也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念不谋而合。
据了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针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日益突出,侵蚀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势在必行。2014年10月28日,由农业部在其官方网站刊登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专访文章而推行。
中央审议通过了有关农民股份合作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中国布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试点工作即将全面展开。试点的目标在于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这是农村改革一项重要顶层设计,是农村集体经济改革重大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