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走出农村"三资"监管有效之路


分类:

作者:

来源:

常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17-09-07

    1979笔交易项目顺利开展,合同交易金额高达2.7亿元,资产收益增长率12.57%,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立3年来收获的一份成绩单,也是武进区规范“三资”经营管理的缩影。
  3年来,武进区通过大数据支撑,全过程监督,微腐败严查,大幅度提升了农村集体“三资”的经营效率。
  1.大数据支撑,产权项目清晰化
  农村集体“三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三资”管理是农村百姓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三资”监管工作中,部分农村集体资源因被忽略而登记不全面,有些固定资产由于农村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强没有准确定量,登记不规范,家底不清导致部分集体资产、资源游离于监督之外,既影响资源、资产使用效率,也存在廉政风险。
  “有了大数据动态监管系统,我们今年的资产清查工作容易多了。”武进区农村产权交易所负责人戴俊介绍,2015年以来,武进区采取自查、上报、审核、完善、建账“五步走”手段,建立起经营性资产、资源两类电子化台账。由镇、村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资金情况调查,分类梳理农村集体“三资”现状。在调查信息全面、统计数据精准的基础上,建立全区农村“三资”电子档案库。
  经过近两年探索,武进区逐步摸索出一套“有图有真相”的资产、资源清单管理办法。全区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性资产2062宗,涉及资产总额11.07亿元,集体经营性资源1850宗,涉及资源面积4.8万亩。
  2.全过程监督,交易程序规范化
  “这批商铺是安置小区的配套商业用房,村里刚拿到时,安置小区人很少,房屋商业价值不高,当时协商价格每年2.6万元,租期3年。现在合同即将到期,由于安置小区人越来越多,房屋市场价值水涨船高,各种质疑、承租的压力扑面而来。”南夏墅街道戴家村党总支书记朱玉明表示,农村产权交易站解了村上的燃眉之急。
  为了盘活农村各类资产,在建立“三资”监管平台基础上,2015年武进区创新农村产权交易载体,成立各级产权交易中心,开发产权交易平台,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提供免费服务,实现与集体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
  以南夏墅街道农村产权交易站为例,在收到戴家村在安置小区的商铺经营权交易申请后,交易机构充分了解民意,采取公开竞价方式,与村委班子共同拟订了交易方案。
  第一步,民主决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由前期合同当事人解释租赁价格较低的原因,围绕交易底价、租期、租金支付方式等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商铺经营权交易方案,由村民代表当场签字确认。
  第二步,公开报名。交易机构在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网站上发布交易公告,同时在安置小区和本地村务公开栏张贴了项目招租公告,公开接受社会报名参与招租。
  第三步,公开交易。交易机构按照流程组织现场交易,参与交易过程的除了交易机构工作人员、项目交易双方,街道纪检人员全程参与并现场监督,3名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监督,交易过程还留下了影像资料。最终,项目共吸引了12位竞买人。经过多轮公开举牌叫价,两个标段均以年租金6.6万元成交,按3年合同期计算成交价达到39.5万元。
  武进区农工办主任夷建良介绍,以前总是有各种人情和招呼,资产交易公开透明市场化后,一切以登报、公示为准,都要参与竞标。2016年全区村级收入增幅达6%,“三资”管理作用明显。
  3.微腐败严查,民主监督长效化
  如果说“三资”监管平台是通过科技手段和全过程公开来减少“三资”管理中的风险,那么,对“三资”监管的再监管,则起到了倒逼作用。
  “我辖区烈帝股份合作社在进行财务审核时,发现出纳周某有挪用集体资金的嫌疑,请组织展开调查。”去年12月初,武进区湖塘镇政府向武进区纪委反映了周某挪用集体资金的问题。区纪委成立调查组对相关问题展开调查,经过一周严查快办,周某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6月间共挪用集体资产收入等资金47笔、合计174.24万元的违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近年来,武进区纪委将常规督查对象延伸至行政村,主动将“流动信访室”搬到群众身边,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驻点巡察,全面打通发现问题和收集线索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全面收集2016年以来民政、农业、城建、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的各类数据信息,延伸监督触角,定期开展部门联审,重点查纠利用农村集体资金违规的“四风”问题和“微腐败”行为。利用3D惩防大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研判,筛选问题线索。对于发现的问题线索,全部登记造册,实行“销号管理”。做到信访来源、办理流向、处理结果“一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