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描述】清远农综改已从“江湖之远”走向了“庙堂之高”,清远成为中央农办农村综合改革联系点、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首个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地级市等试点
【概要描述】清远农综改已从“江湖之远”走向了“庙堂之高”,清远成为中央农办农村综合改革联系点、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首个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地级市等试点
随着2016年农综改业务培训班顺利“收官”,全市各县分管领导及85个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带着对清远农综改新的认识,再度回到各自岗位。
为期3天的培训,在市委副书记黄兆芬看来,是今年县镇两级领导班子换届以后,新任干部接收市委、市政府最强的工作信号。
农综改已成为清远改革最亮丽的一张名片。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31号文”《关于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方案》,其中不乏清远农综改经验做法。
事实上,起步于2012年年底的清远农综改,早已从“江湖之远”走向了“庙堂之高”。将各地山村农民的自发探索,上升到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随后成为中央农办农村综合改革联系点、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首个涉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地级市等试点。深入开展以“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村级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蓬勃发展,改革经验上升为中央决策并加以推广。
改革不停顿,清远市委、市政府不断吸收各地自发探索实践的成果,丰富和完善推进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在清远市全面深化改革2016年工作要点中,农村综合改革专项小组仍然承担着18项的改革事项,并出台了《清远市“十三五”期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在5年之内,市财政每年安排1.5到2亿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通过集中力量分阶段创建一批具有清远特色的美丽乡村。
农民自发探索破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2012年11月28日,清远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清远关于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见(试行)》,正式迈出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探索的脚步。
这份后来被简称为“33号文”的文件仅5046字,从调研、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到签发,时间跨度几近一年。其背后是市委书记葛长伟率调研队伍走过全市所有85个乡镇,足迹遍布200多座村庄,三易其稿最终成文,涉及5个部分共21项实施意见,以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为核心,推进“村民自治、基层党建、政府服务”三个重心下移。
英德九龙镇老鸦山村、英德石轱塘镇叶屋村、连州保安镇熊屋村、英德市西牛镇新城村等基层经验闪烁其中。
对清远农村综合改革做了专题研究的中央党校教授徐祥认为,清远的这一改革实际是起源于基层群众自发的探索,向基层、向群众中去发现、推广群众自发探索中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充分发挥了农民首创精神。
“33号文”下发后,清远迈出了农村综合改革探索的脚步,进行以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村民自治、基层党建、政府服务”三个重心下移。
在自然村一级成立党支部、建立理事会,是探索中的重要部分,随后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德西牛镇禾湾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村党组织建设停滞不前。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村里无人入党。而禾湾村党支部成立一年后,村里就发展了2名预备党员。仅一年时间,通过自治组织下移改革,大量矛盾被化解在自然村,曾被黄牌警告的西牛镇上访量大量降低。
“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改变清远乡村
在2014年5月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晒出清远围绕推进“三个重心下移”,积极开展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试点的成绩。同时,要求以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为核心,完善“三个重心下移”,探索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
农村土地资源整合上,已有英德石轱塘镇叶屋村等作为学习样本。针对山区农村承包土地面积小且分散细碎的状况,引导有条件的村庄通过落实村民自治,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土地资源整合,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为实现专业化合作和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基础。当年,全市共整合农村土地31.77万亩。其中,阳山县引导农民先整合土地再进行确权登记颁证。
针对当前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分散、资金分散、管理分散导致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探索推进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性涉农资金,发挥涉农资金的整体合力。各县(市、区)选择试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村集体整合全村生态公益林补偿、种粮直补等普惠性资金,统筹用于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
而各县(市、区)依托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如阳山县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建成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起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个人产权流转交易提供服务。西牛镇金竹片区以构建农村服务体系为重点,规划建设了总面积4亩、建筑面积920平方米的片区综合服务区,为群众提供行政、生产、生活、金融、医疗和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已成清远“三农”工作总抓手
在今年4月的全市农村暨精准扶贫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葛长伟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是清远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农民增收的潜力所在。要抓住有利时机,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夯实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
而美丽乡村建设,被清远视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当月印发的《清远市“十三五”期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提到,在5年之内,市财政每年安排1.5到2亿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以“三个五”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人居环境、绿色发展、富民强村、基层治理、和谐共享“五大创建工程”,并开展“五个梯度创建工作”,通过集中力量分阶段创建一批具有清远特色的美丽乡村。
每年至少投入1.5亿元创建美丽乡村,在清远可谓“史无前例”。如此力度的资金支持,在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陈晓运看来,清远如今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清远城乡协调、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抓手。他认为清远推进3年多的农综改打下良好基础,如今迎来美丽乡村良好的建设时机。清远通过公共财政引领撬动,对群众有激励作用。而在此项工作中,多方参与共建,资源更充分。
目前,各地把该项资金作为与金融部门融资的前期担保金,向农发行放大4到5倍进行融资。扩大融资获批后,放大融资金额将达到37.6亿元,将为各地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巨大助力。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浏览
版权所有:广东金宇恒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53852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顺德 会员登录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