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战斗堡垒 筑牢党的根基


分类:

作者:

来源:

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9-3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

   为贯彻落实中央大抓基层的决策部署,去年6月19日,广东省委召开了近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省基层工作会议,对广东贯彻落实作出一系列安排。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从新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把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广东省基层治理工作上新水平,切实维护广东省的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全省各地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重点抓好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落实党建工作的一把手责任、深入落实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经验做法。

   抓重点

   精准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外看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在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观背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部分土地被征收后,不少村民口袋里有钱了,通宵达旦打麻将,村干部也是一盘散沙。2014年,博罗县将观背村党支部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多管齐下加以整顿,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抓基层治理,不能平均用力。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分不清主次,就找不到关键,补不齐短板。”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软弱涣散党组织,既是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难点问题,又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突出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聚集点,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

   去年7月份,省委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份关于印发《全省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持续整顿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放到了全省各市党委主要负责人的案头。

   事实上,2012年以来,我省连续3年共整顿转化4800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按照新的计划,从2015年起,我省继续每年按照10%的比例,开展新一轮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工作,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全省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比例降到5%左右。

   去年,全省排查整顿2085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比例为10.8%。今年,全省共有1955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纳入整顿台账,比例为7.5%。纪检、政法、信访等部门收到的群众投诉,都成为开展精准排查的问题线索,确保把存在突出问题的社区全部纳入整顿名单。

   从台账看,主要有四类问题:班子不团结,或者有违纪违法行为;征地补偿款、留用地、土地“三乱”、社保、集体资产等基层治理问题突出,信访矛盾较多;党组织书记配备不齐,或书记能力弱、不胜任现职;宗族黑恶势力干扰渗透、涉黄赌毒等问题突出。

   据统计,近两年来,全省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过程中,解决班子软弱、社会矛盾突出、宗族黑恶势力干扰渗透、涉黄赌毒等问题7200个。

   激活力

   派驻第一书记推动弱村逐步变强

   “我刚到村里时,村两委工作上不齐心,态度较为涣散。有的人在微信里请假去镇上送材料,一去就是半天。”2015年7月,中山市第一法院的谭权照来到三乡镇茅湾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他把茶具撤出办公室,专设村民“唠嗑”室。通过与干部谈心,完善和落实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组织生活,提升了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如同治病需要对症下药,全省各地派出机关干部下沉担任第一书记,正是抓住了根治软弱涣散问题的“牛鼻子”,让农村基层党组织严起来、强起来。对排查出的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每一个都派驻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第一书记任期1年,驻村期间不承担派出单位工作,主要承担四项任务: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去年,全省选派第一书记2805名,完成整顿转化2805个村(社区),推动穷村逐步脱贫,弱村逐步变强,涉黑涉恶村变平安村。今年,继续从省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955名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社区)、2277名优秀干部到相对贫困村驻村。对不胜任工作的第一书记,该调整的调整,该换人的换人。

   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关键是选好、培养好、管理好农村党组织书记。在选用时,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首位,注重从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其他乡贤中选拔书记。两年来,全省调整不胜任现职的和补齐空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12名,建立书记后备干部库1.5万名。

   为确保整顿落到实处,将整顿工作列入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市委书记是整顿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主体责任人、镇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全省21名市委书记、119名县(市、区)委书记、1587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每人挂点包1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对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数量较多的地市,还安排200名市、县(市、区)党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挂点包村。

   去年国庆节长假刚过完,整顿工作迎来一次大考。10月12日至21日,省委组织部抽调人员分成11个组,对全省21个市96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村(社区)的整顿工作进行动真碰硬的随机抽查。

   在随机抽查后的点评大会上,各检查组长有话直说,点出的问题直截了当。如某某村的第一书记没有脱产驻村;某某村没有市县派出的工作组;某某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基层矛盾多,但台账没有列入;某某村的整顿工作处在规划阶段,没有实质进展。一名检查组长告诉记者:“这样真刀真枪,奔着问题、点到要害、讲到根子,真正爆出‘辣味’,收到‘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

   强作风

   两万镇街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

   目前已覆盖全省的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最早发源于佛山市南海区。在省委书记胡春华“点题”后,南海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先行先试,率先在全省建立起驻点联系制度,积累可复制的经验。驻点团队以镇街领导以及工作团队为主,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8月15日,南海区驻点团队收到问题12323条,已解决问题11756条,解决率达95.1%。


   2014年10月以来,我省全面推行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全省1587个镇街近2万名领导干部全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联系群众全覆盖。驻点团队深入基层,广泛收集群众反映意见建议,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帮助发展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龙头。抓村必先抓镇,强村必先强镇。只有强化乡镇抓村的直接责任,才能带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茂名市信宜市1892名镇(街道)干部组成400个驻点团队,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实行“夜访”。驻点日当天,针对部分农民白天不在家的实际情况,打破8小时工作制,利用群众晚上空闲时间夜访。

   惠州倾听群众诉求,积极解决农村土地等相关问题,“啃下硬骨头”,不少拖欠多年甚至10多年的留用地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解决一批征地历史欠账、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等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惠州市委基层治理办负责人介绍说。

   从各地情况来看,驻点联系工作已成为镇街领导干部的常态化工作。以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作为切入口,把主要精力、主要资源放到做群众工作上来,把基层党建、社会稳定和惠民服务等工作抓实抓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