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针对当前农村集体资产归属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等突出问题,如何让农村“沉睡资产”活起来,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同时,在《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首次提出“政经分开”,即明确指出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探索剥离村“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开展实行“政经分开”试验。在明晰农村产权、做好“富农”文章的探索试验中,让我们来看看江津区是如何走在重庆全市改革前列的!
明晰农村产权,利农为农是根本
为了深入推进江津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城乡资源要素无障碍自由流动,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要求,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在全区范围内已完成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四权”确权颁证,进一步固化贴身到位,为构建归属清晰、权属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全区核定后的承包耕地面积170余万亩、承包农户数36万余户,确权率98.27%;打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354290本,已发放325947本,发证率99.2%。解决了大量土地纠纷,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全区涉及林改农户22.5万户,面积为160余万亩,发放林权证22.6万本,林权纠纷调处率为98.5%。三是产生全国第一张“地票”,至今已复垦实施了15308亩,其中已进行地票交易11401亩,待交易925亩,用于镇街增减挂钩530亩,用于区内置换使用2452亩。进行了地票交易的和用于区内置换使用的面积均已全部完成补偿兑付工作。其中复垦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从交易的地票中获得收益16.9亿元。
探索“政经分离”,创新乡村治理结构改革
针对农村产权不清、资源要素难以流动、基层组织职责不明、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早在2011年,江津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重庆率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同时探索“政经分离”的乡村治理结构改革试点试验,成立了全市首批以村(社)集体资金出资组建的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村公司),燕坝村公司也成为全市首家。
在区统筹办获悉,开展乡村治理结构改革是为把村“两委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实现村内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分离,将集体“三资”(资源、资产、资金)全面清产核资,通过组建村公司及股份合作社,对村(社)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量化确股到人,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后,村公司通过开发农村资源,盘活集体资产资金,以市场经营主体进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农民可按“村公司”《章程》规定享有相应股份并获得村公司分红,从而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我区已对龙华燕坝、油溪大坡、石门李家等试点村的集体“三资”、农村土地等进行全面清产核资、量化确权配股,组建村公司7个、经济股份合作社20个及土地股份合作社8个,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1亿元。同时,全区29个镇(街)的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查工作已全面完成,龙华镇燕坝村和德感街道高桥溪村共计量化确权集体经营性资产3341.71万元,配股对象6491人,设置股份7041.5股,填发股权证2327本,填发率100%。
( 来源: 中国农经信息网)